額葉的功能

額葉的功能
額葉負責調整和執行與認知歷程相關的一切步驟但處理簡單的認知功能時卻不一定會用到額葉。

如:額葉功能不佳不一定會直接影響到記憶過程中的儲存階段,但卻會影響到其他與記憶相關的歷程,如記憶力、訊息組織能力、處理訊息順序(temporaltagging)和自我監控


額葉所負責的執行功能:辨認目標、計畫和組織行為以達到目標、監控朝目標進行的過程



注意力功能
額葉在許多注意力面向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其與執行功能有關。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轉換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
分配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
專注監控、目標導向(supervisory
attention system, S.A.S )



額葉在創造力、認知彈性和問題解決能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執行功能不佳者思考模式較僵化、死板,無法有效整合新訊息的情形出現。


額葉和調整情緒和情感有關
額葉功能不佳者,其常有行為和人格之不統整、情緒可能會較顯遲鈍、平板或變化過大、突然爆發生氣或煩躁的反應,且較難以察覺身邊的人的感受和看法

LSD「迷幻劑」?

應該從迷幻藥的定義開始談起
所謂的「幻覺劑」意指其可以產生幻覺,許多藥物只要劑量足夠都可以產生幻覺
(就好像有很多人服用大量安眠藥自殺未遂卻產生了一些幻覺),這裡所說的幻
覺包括視幻覺聽幻覺等。由於藥物的使用或戒斷時產生的譂妄狀態中,也會有
幻覺出現,為了加以區別,一般在醫學上稱「幻覺劑」為「能改變知覺、思想、感覺的藥物,但不會產生顯著的混亂、認知、記憶失常和失去定向力等現象。 


其實「幻覺劑」一詞並不十分正確,因為它引起的幻覺很少,常見的反而是「錯覺現象」(ILLUSORY PHENOMENA)。所謂錯覺是環境中實際刺激的知覺扭曲現象,比如看到一個人覺得他的臉熔化了,這是錯覺,但如果看到一張熔化的臉,而事實上並沒有這個人存在,此為幻覺。後來有一位學者叫OSMOND在1957年提議將此種物質稱為迷幻藥(PSYCHIDELIC)或是心靈顯現劑(MIND-MANIFESTING),希望賦予一個不加批判的名稱。因為幻覺劑一詞難免有「反藥」之嫌,但也有人認為他的作法有「護藥」之意。 


人類使用幻覺劑其實歷史已經相當長了。根據證據顯示葷類AMATINA WUSCARIA是
人類所知的第一種幻覺劑。對於古早的人類而言,所有「看起來可以吃的」都會
去試試,一旦發現了某些天然植物會帶給食用的人一些異常行為,也就會試著在
某些宗教儀式中使用。有人類學家在西伯利亞凍原發現人們已世代相傳的食用這
些植物,因為有些幻覺劑未經代謝即排入尿中,人們還留下尿液在祭典中飲用。
HOFMANN等人也指出在二千年來的五穀神祭典中的狂熱現象可能是因為飲料中的
麵粉遭麥角黴菌的污染,產生了LSD一類的鹼。


在美洲,從前哥倫布時代,許多幻覺劑即為人所知,如墨西哥的阿茲提克人用牽牛花種子(OLOLIUGUI)。印地安人使用含MESCALINE(麥斯卡林)的仙人掌。另外,一般植物如肉荳蔻(NUTMEG)也含有幻覺劑,不過其中有兩類服用後可能致命。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在西方世界,詩人、藝術家及知識份子也對一些能改變心靈的藥物感到興趣,並企圖用以啟發創作靈感。 


近代幻覺劑的使用,起源於HOFMANN在1938年發現LSD,並在1943年意外使用,產生了驚人的經驗。在六十年代「藥物文化」中幻覺劑大量的被藝術家及年輕人用來作為前往另一世界的交通工具,認為可以拓展心靈,追求精神解脫體會神秘經驗。 


LSD
LSD的發明(正確說應該是發現)其實相當的傳奇。LSD的發明人ALBERT HOFMANN
是一位瑞士SANDOZ藥廠藥廠的研究員,1938年在研究麥角生物鹼(另有一說是在
製作新的抗血拴劑)的時候無意間合成出了這種物質,而在五年後,ALBERT HOFMANN
再度合成出了這個物質並親自體驗了人類首次的迷幻之旅:「無數從沒見過的圖樣
出現在我眼前,流動的相應彩色形象、抽象的圖案,向萬花筒一樣。」而這個「人
類首次的迷幻之旅」前後持續了兩個小時。 

ALBERT HOFMANN非常驚訝這個未知物質所帶來的效果,於是三天後他主動再次的使
用了LSD並且經歷了後來相當有名的「BICYCLE DAY」:「我那天在我的助理幫助之
下使用了250UG的LSD,因為想要再次確定這個藥物的作用。半個小時之後,我發現
我已經無法做任何事了,於是我就對我的助理說:『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東西不是
我們現在能夠瞭解的』於是我們騎上了腳踏車回家。結果第二天我的鄰居們說,我
前一天晚上騎著腳踏車瘋狂疾行,從來沒有看過我像這個樣子。」 


接下來數年期間,關於LSD的研究報告一份份的出爐,DR.MAX RINKEL也在1949年將
LSD從瑞士帶往美國做研究,一直到1960年,關於LSD的正式試驗報告已經增至數百份了。
在1950年至1960年這十年期間,可說是對於LSD做正面意義研究的高峰期,1951年,
CIA(美國中央情報局)開始注意到LSD的效用,於是開始主動做人體實驗:CIA找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家、修士、靈修者到美國使用LSD,企圖從中找到人類大腦組織、精神層次的開發事實,結果相當令人震驚:有相當多的研究報告顯示,在使用LSD之後,人類的大腦活動量最高可提升百分之八十,而一些類似「心電感應」的實
驗中,也證實LSD可以將兩個人的心靈互動提升百分之八十。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兩個人在使用了LSD之後,會產生類似「心電感應」的情形。也因為LSD的研究報告不斷的指出它在神秘精神領域中強大的力量,而全人類對這剛降臨人世間的新物質也抱持著大量的探索與好奇,甚至可以說是某種希望。於是在1953年的時候,在英格蘭成立了第一家公開的LSD診所,嘗試以LSD作為主要藥物,並配合適當的引導,治療精神病患或是憂鬱症等精神病患。


而同一年,美國CIA也取得經費進行了一個名為"MK-ULTRA"LSD的大型研究計畫。由於整個學術界、宗教界、甚至是國家情治單位都開始全力研究LSD,也開始有更多的精神醫療專家在使用過LSD之後著書述論,像DR. HUMPHREY OSMOND就為這種物質在藥裡上定義名稱為迷幻藥(PSYCHIDELIC),1955年ALDOUS HUXLEY完成了著名著作:"HEAVEN AND HELL"。其他一些在精神醫學界一樣是響噹噹的重要人物像ALLEN GINSBERG,JOSIAH MACY等也都身先士卒嘗試LSD迷幻旅程,公開發表感受性談話。 


1960年,哈佛大學的TIMOTHY LEARY成立了PSYCHEDELIC RESEARCH PROJECT(迷幻藥調查計畫),正式將LSD帶入嚴肅保守的校園中做研究,而TIMOTHY LEARY長久以來一直是一位充滿爭議性的人物:它在接觸過LSD之後一直以近乎傳教的方式在推廣LSD的使用,他主張「人人都該使用LSD!」不管男女種族,甚至是一些年紀相當小的年輕人,TIMOTHY LEARY也會支持他們使用LSD。在TIMOTHY LEARY不遺餘力的推廣下,到此時,LSD的人氣達到頂點。


1961年,越戰爆發,美國陷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以及停戰回歸心靈與家園兩造矛盾中,LSD明顯對於主戰的當權勢力形成威脅,而在美國本土境內不斷上演的反戰和平示威或是音樂性聚會中,LSD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當時,LSD早已跳脫學術研究的殿堂,堂而皇之走入街頭扮演起「花與心靈的橋樑」,年輕人愛用,樂團愛用,藝術家愛用,退伍老兵愛用,無論男女老少,大家都愛用,無數的藝術創作及音樂創作在此時帶著濃濃藥味出現在世界上形成一股難以忽視的勢力,後世稱做「藥物文化」。好日子很快的被政治力打壓,196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正式在藥物安全管制會議中將LSD列為「研究管制」的藥品,這是第一個對LSD採取管制行動的事件。 


1963年5月,那位LSD公關大師TIMOTHY LEARY和他的研究夥伴RICHARD ALPERT帶著
他們的研究計畫一起被踢出哈佛校園,自始,LSD被全面性的撲殺。日後眾人思考LSD被撲滅的原因,越戰絕對是相當關鍵的原因。試想,一個國家在全面熱血為正義而戰的時候,怎能容許讓人歡樂飄然,回歸心靈自我思考反省的藥物存在民間呢?一定是要將它列入黑名單的嘛!果然,所有輿論一面倒的否定LSD的任何價值,大量的著作、社論、訪談都將LSD視為毒蛇猛獸,不斷的強調它會撕毀人的心智、讓使用者行為失控、導致精神分裂甚至自殺。而1966年,一向是自由言論重鎮的加州終於正式將LSD判定為違禁藥品。1967年,美國聯邦也將LSD裁定為違禁藥品。 



1970年可說是反LSD大勝利的一年。美國管製藥品組織CSA(CONTROLLED SUBSTANCE ACT)將所知的迷幻藥全部列進管制名單內,所列的迷幻藥包括(LSD, PSILOCYBIN, PSILOCIN,MESCALINE, PEYOTE, CANNABIS)自此,LSD的命運已經決定,再也翻不了身了。而LSD的魅力早已深植人心。自1963年第一次在街頭出現以來,一直到1970年的時候,
據統計,有一百至兩百萬個美國人曾用過LSD,而真實使用人口數字據信應該為這個的兩倍。
1979年,ALBERT HOFMANN的著作"LSD: MY PROBLEM CHILD."出版,這本書詳細描述了
LSD在他生命裡的重要影響,不管是在藥物效用上、人生態度上、個人專業上、後世影響上。


LSD製劑與作用
LSD最原始的製成品是氣體,但是因為可以完全溶於水,所以剛開始大部分的人使用方式
就是將它溶在一杯水裡喝下去。而其實因為LSD的製造必須在無光無菌的環境中,而且
還會需要極高壓的環境,所以製作技術門檻相當高,絕對沒辦法在自家就搞的起來,一個具相當規模的實驗室是必要的。而合成LSD的過程中最關鍵的物質-黑麥角鹼在美國則是高度管製藥品,但是卻可以從天然的黑麥中翠取出來。


最普遍的LSD製劑應該算是BLOTTER,就是用吸墨紙浸泡在液體LSD中將之乾燥處理。國內稱之為PAPER、紙片、郵票。使用方式是將BLOTER含在嘴裡,一般來說三十分鐘就會開始有效果。而一張BLOTTER通常會被分割成數個正方形單位,以可撕開的虛線連結,每一小張BLOTTER稱之為TABS,每一TABS含有30-100UG的LSD,上面通常都會有各式各樣的圖樣。由於LSD可以被做任意程度的稀釋,除了製造它的化學家或是自己試試之外沒辦法知道它的含量。服用LSD後的高峰期通常可以持續五到六個鐘頭,要等到整個藥效消退可以長達12個鐘頭。 


LSD的效用有:增加精力、增加創造力、增加對音樂的感受力及敏銳度、視覺感受巨幅改變、非常深刻的心靈上的改變。同時他也會讓人焦慮感加深、肌肉緊張、噁心、眼睛難以對焦、偏執、恐懼,還有一個最驚人的效果就是「FLASHBACK」,就是日後很有可能在不經意的時候你用藥時所產生的幻覺會回來


LSD就是一個「解放心靈」的藥物。他讓你脫離人世的種種匡限,簡單的跟隨自己的心靈而走,而它的危機跟迷人的部分是一樣的,如果讓心靈自由遨翔,你會體驗到很多你平常感受不到的東西,但如果你過頭了,你很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ALBERT HOFMANN說的很對:「LSD並不能帶給你任何東西,它只會讓你看見你心裡面已經有的」。

羅曼。羅蘭說

"藝術的博大意義,基本上在於他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妙,和熱情的世界。"
----羅曼。羅蘭

哲學/形上學

形上學的定義

形上學是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研究不能直接通過感知所得到的問題。形上學是指哲學的基本法則。形上學關注理論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基礎、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結構,如所有真實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形上學研究的範圍很多時是超形態的。
形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為《形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在西方,形上學共有三個傳統分支:
  1. 本體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2. 神學——研究神或眾神及關於神的問題。
  3. 普遍科學——研究第一原則,當中引發其他的詢問。例如:非矛盾定律。在特定的範疇下,一個客體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
形而上的另外一個定義: 由於反感教條主義的只講形式,不究實質。黑格爾把形而上做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機械教條的研究方法來批判,因此形而上也可以表示教條主義,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遠不變的。



形上學的爭論

形上學的問題通常都是充滿爭議而沒有確定的結論的。這一部份是因為經驗事實所累積的資料,作為人類知識的最大宗,通常無法解決形上學爭議;另一部份是因為形上學家們所使用的詞語時常混淆不清,他們的爭論因而只是各持己見,而又沒有交集的爛賬。
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者們反對某些形上學議題。他們認為某些形上學問題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形上學的常見問題

  • 什麼東西用作維持物體的性質?物體外在性質改變後,該物體是不是還是同一個物體?甚麼東西支撐著它是同一個物體,還是已經是不同的物體?
  • 人如何維持其同一性?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是因為靈魂相同還是身體相同?還是有其它的原因?
  • 因果關係。是不是凡事有因果關係?是不是因已經決定了果?人有沒有自由意志?第一因是甚麼?
  • 世界的起源是甚麼?由甚麼組成的?地水火風、理氣?還是原子?
  • 物體能否從虛無到存在又從存在到虛無?

哲學/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是一種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學說來研究現實的哲學方法,是用「辯證的觀點」和「唯物論的觀點」解釋和認識世界的理論。一般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基本觀點

  1. 唯物主義觀點: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2. 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這是相對於機械唯物主義而言的,即將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相結合,主要觀點參見唯物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觀

  1. 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間和空間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離性,表明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
  2. 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時空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1. 時空客觀實在性的不變性和具體特性的可變性時間和空間作為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它們的客觀實在性是不變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而受物質運動 特性所制約的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可變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人們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也是可變的、發展的,因而也是相對的。
    2. 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和有限性時空是無限和有限的辯證統一。物質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而具體事物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時間上是暫時的,在空間上是有界限的。

哲學/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又稱為生存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潛力與可能。薩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獄」。


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於選擇後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是地獄」。


以上所說並非一定,其實存在主義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例如克爾凱郭爾(齊克果)就是一名基督徒,他認為存在主義是基督徒思想模式的開始。


但多數存在主義學家大多均反對已死的教條式宗教信仰,特別是以尼采為最,他在其著作《快樂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和《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Der Antichrist.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中提出「上帝已死」的反基督立場,相信自我的選擇是存在主義學家最重要的中心。

哲學/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又譯寫實主義,一般被定義為關於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不過,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Liberal Arts)範疇裡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別是繪畫、文學和哲學裡)。它還可以被用於國際關係。

在藝術上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依據這個說法,廣義的寫實主義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在視覺藝術和文學裡,現實主義是一個19世紀的一場運動,起源於法國。



現實主義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其實際運用時間相當早遠,但直到19世紀50年代才由法國畫家庫爾貝和作家夏夫列裡作為一個名稱提出來,恩格斯為「現實主義」下的定義是: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的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